纽约变“水乡”,龙应台们的“良心”呢?

佚名 次浏览

摘要:个人体会:米国比较勤奋,而且鼓励长时间工作,所以有很多瞎累的情况。但美国文化里老板会因为下属瞎累而认可下属,并加以栽培。所以感觉就算是累瞎,后半生也是有着落。而伦敦则不鼓励瞎累,加班者收获许多同情而不是认

个人体会:

米国比较勤奋,而且鼓励长时间工作,所以有很多瞎累的情况。但美国文化里老板会因为下属瞎累而认可下属,并加以栽培。所以感觉就算是累瞎,后半生也是有着落。

而伦敦则不鼓励瞎累,加班者收获许多同情而不是认可,想要被栽培必须自身水平硬。伦敦这边老板当下属是commodity,所以员工的公司归属感要比美国低很多。一些美国的大机构在伦敦的分支会带一些美国式的公司文化,但也比美国本土要淡很多。

伦敦同事很多最后处成朋友,跳槽以后也保持联系,大家有许多跨公司人际网。美国那边感觉人际网都是公司内的,跨公司人际网通常是非工作圈(同学,社交圈等)的副产品。

纽约的地铁又脏又旧,常年积废水,窜老鼠。入夜根本都不敢去坐。

看《绯闻女孩》,有一幕是B在地铁口一脸嫌弃表示自己一生没坐过地铁,我心想这没有什么说服力啊,我不是富家女我也基本不坐纽约地铁啊哈哈哈。

纽约的地标性建筑,帝国大厦,自由女神像啥的,亲友来纽约我做地陪的时候才去,平时提不起任何兴趣。跟金茂,上海中心,东方明珠,小蛮腰,好像也没什么区别啊?跟故宫那就更没得比了。

纽约晚上其实大部分地方还是很冷清的,不像国内,哪怕二三线城市,到了深夜大排档也很热闹啊,更不用提凌晨两三点上海街头,三三两两喝酒跳舞夜店归来的人多的是。跟上海比起来,纽约哪算什么不夜城。

曼哈顿挺小的,只有上海内环内面积三分之二。走走大概也能走完吧。

华尔街也挺小的,走没几步就到头了。

跟北上广深港比,纽约其实没那么繁华热闹,没那么便利,也没那么大那么新那么干净。

但是住过上海多年,住过香港两年,曾往深圳北京频繁出差之后,比对在纽约三年,还是觉得,纽约是不一样的。

我住华尔街95号。911前那是一栋办公楼,911后大批公司搬离,就改造成了公寓。因为曾是银行的门面,大堂很高,两扇繁复的大门也很高很沉,公寓门口24小时站着一个很帅的保安,替住户推门(太沉了)。

我喜欢大门缓缓被推开的那种历史感。

重新装修得再新,都尽量保留历史风味,既不影响现代生活,又能摸着老大门想象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种种。

《绯闻女孩》里演Nate的演员跟我住同一层。遇见过他两次。确实很帅。

华尔街虽短,但感觉起来像一个很大的结界,偶尔会觉得在这里发生的事情都不真实。

我常去的健身房对面就是纽交所。从健身房出来,常看到阳光照亮了整排罗马柱,却照不进里面丝毫。总有种奇妙的感觉。

华尔街旁边一条街上有家Bagel店,十几种Bagel,几十种酱,每个周末进公司前都要先在网上点一份,去店里拿上,吃得超满足,加班也开心。

往下走是Battery Park。离华尔街那么近,但非常安静,像小小的世外桃源。偶有空闲我喜欢走去那边,坐在水边晒晒太阳。同事在那里买了房,实名羡慕。

往上走,会经过我最爱的唐人街。有一家广东点心铺,凌晨两三点还开,粥和点心都巨好吃。跟我同一年进公司的另外两个中国人,亲如两个弟弟,常跟我约那里宵夜,乱哄哄脏兮兮的街,似乎永远不打烊的食铺灯光,特温暖。

NYU离的近,周末经常跟那边的中国同学一起找好吃的。14街附近日本餐厅多,纽约的日本菜真的好吃。甜品店也多。周周试新店,永远穷不尽,永远有得探索。

东村brunch的地方多。春天坐在路边,喝着咖啡晒着太阳,特别惬意。西村人少,有一次约会,男生拉着我的手,走在正好空无一人的西村街上,刚下过雨又放晴,满地被雨打落的小白花,我俩都不说话,就这么在树荫下慢慢地走,阳光漏下来洒在男生的白衬衫上,点点光斑,觉得浪漫极了。

在纽约永远不用担心overdressed。周末晚上穿上漂亮的小礼服,和提前问过你穿啥,搭配了同色系衬衫的约会对象,在河边的餐厅吃饭。吃到最后就只剩我们一桌。烛光摇摇曳曳,窗边水波也摇摇曳曳,趁着我们的细细碎语。我是一个很糙的人,但偶尔这么认真对待一次约会,会觉得,活着的时候我享受了每一分钟。

周末还常去朋友的roof top聚会。每次只有两三个老友,其余都是不认识的人,认识新朋友很容易。大家背景各异,很有可能这个人是天天在家写歌的自由作曲家,另一个是个小画家,这一个在媒体公司工作,那一个是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每次聊天都很有趣。

我后来搬去香港,也是每周都有趴。趴上遇到的人,不是banker,就是律师,少数几个是医生或贸易行业的。香港夜店生活丰富,但是在第一个夜店,我遇到了5个同事,过一会换去另一家夜店,我又遇到了同样5个同事。

真的非常无聊。

在纽约逛街、约会、一个人去听音乐会,从来没有被熟人撞见过。曼哈顿虽小,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密世界。搬到香港第二周,我上班眼看要迟到,一路狂奔,到了公司刚坐下,已经唰唰唰收到三个邮件,分别是三个人告诉我:刚刚在路上看到你狂奔了。

有次和一堆同事及新人,凌晨5点玩完出来去吃翠华。新人是个蛮帅的小朋友,在翠华正好坐我旁边,菜还没上,我就又收到邮件了:哟,我看到你了,坐你旁边那个男生是谁?新date?

又有一次,带来公司实习的学弟去喝咖啡。去的是离公司只有5分钟路的星巴克,刚坐下来,又收到邮件:哟,你身边那男生是谁?新date?

实名讨厌这样的香港。

现在在上海住了好几年了。上海也是很好的。也有好吃的brunch,适合散步约会的街道,各式各样的活动,有趣的朋友。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愿意出门。

我怀念自己一个人在纽约街头晃到一家红酒店,听老板絮絮叨叨讲述各种自己深爱的红酒,荡到Premium Wine区,看到老板在上面钉着一块牌子:Life is too short to drink cheap wines。

但是我买8美金的红酒带回家,一样好喝。

怀念和朋友在中央公园看听露天音乐会,黑暗中音乐像是漂浮在身边;怀念看电影出来沿着水边走回家,对岸新泽西的灯光在水里闪闪碎碎;怀念每年都能听到无数顶级音乐大师表演,看到新的百老汇演出和动人的芭蕾。

怀念纽约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转换的季节。一夜之间,风变暖空气变香,中央公园开出一树树红蕊白花,整个城市瞬间苏醒。一夜之间,West Village一街一尾落完花瓣绽出绿叶,顿时从凄美安静转为生气勃勃。又是一夜之间,夏末的闷热完全消失在沁凉的空气里,小风夹着些些雨滴卷起落叶,秋天了。

甚至怀念大雪天冒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走回家,小雨夜从公司闷热的空调间走到大门口,吸一口冷冽的凉风。

可能因为在纽约,我只需要活成我自己想要的样子。没有人judge,没有人特别care,甚至没有「与众不同」的存在,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又都是芸芸众生中一砂砾,自得其乐得混在一片沙里。

也可能我只是怀念逝去的青春。

  1. 纽约冷,洛杉矶热。
  2. 纽约阴天下雨多,洛杉矶大太阳毒。
  3. 纽约空气质量好,洛杉矶雾霾也就能比中国强一丢丢。
  4. 纽约人穿衣打扮偏正装,出门化妆。洛杉矶基本上没有穿衣打扮,不化妆,拖鞋大裤衩就出门。
  5. 纽约节奏快,洛杉矶慢,纽约人走路的速度是洛杉矶人的二倍快。
  6. 纽约的世界级餐厅完爆洛杉矶,洛杉矶的小中餐馆完爆纽约。
  7. 洛杉矶亚洲面孔远远多于纽约。
  8. 纽约路上开车过路费贵(各种收费桥梁和高速),洛杉矶开车堵堵堵。两个地方都属于美国开车最不爽的地方。
  9. 纽约公共交通完爆洛杉矶。
  10. 纽约比洛杉矶安全一丢丢。
  11. 纽约富豪喜欢住高层,洛杉矶富豪喜欢住别墅。
  12. 洛杉矶上大学比纽约省钱(加州大学系统很好,纽约州立很差,于是在纽约州只能选择去私立)

西湖容量:1030万立方米

奥林匹克规模的游泳池长约50米或164英尺,宽25米或82英尺,深2米或6英尺。 表面积为13,454.72平方英尺,体积为88,263立方英尺,相当于2500立方米。

那么5万个游泳池的水一共有 2500*50000=125000000立方米,也就是1.25亿立方米。

1.25亿立方米 / 1030万立方米=12.135

也就是说纽约5小时降雨量等同于下了12.135个西湖

而郑州一小时降雨超过100个西湖,那么五小时会下500个西湖

那么郑州降雨量远远大于纽约降雨量

郑州面积7505平方千米

纽约面积783平方千米

也就是差不多10倍的差距

500/10=50

算上面积和降雨量

相当于郑州的暴雨要比纽约高差不多5倍

结论:纽约就是洒洒水了

在知道毒品危害的情况下还进行此举,无异于玩火自焚。






















参考文献

[1]Tallóczy Z, Martinez J, Joset D, et al. Methamphetamine inhibits antigen processing, presentation, and phagocytosis[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PLoS Pathog. 2008 Mar;4(3).

[2]Prakash MD, Tangalakis K, Antonipillai J, Stojanovska L, Nurgali K, Apostolopoulos V. Methamphetamine: Effects on the brain, gut and immune system. Pharmacol Res. 2017;120:60-67. doi:10.1016/j.phrs.2017.03.009

[3]Hser YI, Hoffman V, Grella CE, Anglin MD. A 33-year follow-up of narcotics addicts. Arch Gen Psychiatry. 2001;58(5):503-508. doi:10.1001/archpsyc.58.5.503

想象一种纯粹由建筑和街道组成的城市面貌,如果纽约忠实地执行了1811年的城市网格并且把它填满,那么城市居民们只能在零碎的小公园里得到短暂的休憩:

1811年的纽约市规划图以及早期的纽约街道景象

尽管纽约以数不清的高楼著称于世,但对于长期住在纽约市的人来说,拥有一片连贯且占地广阔的绿地公园真是太重要了。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中央公园和周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这是借由四通八达的地铁线咫尺之遥的放松好去处:野餐、遛狗、健身、散步……

如果说在纽约的其他地方你不得不遵循城市街道的走向,那么中央公园就是少有的能让你在城市里肆意奔跑而无需顾忌的地方。

从洛克菲勒中心的顶层可以隐约看到中央公园的绿色。
在中央公园看城市倒影。

除此以外,即便中央公园的景观在历史上经过无数次的人工修整,这仍然是纽约唯一一个能让人对曼哈顿在殖民时代之前的风景产生想象的地方。

https://www.nytimes.com/2020/05/13/arts/design/manhattan-virtual-tour-virus.html

至于交通上的不便,你在想啥呢,在纽约还想开车?老老实实坐个地铁总比莫名其妙被贴条的好。

如果没有中央公园,那么失去的就不仅仅是曼哈顿中城的房价,纽约恐怕会变得无趣很多。

Big Apple City不能没有核。

我从个人生活角度回答过类似问题。貌似在赞迅速增长中突然被限流了。

如何评价张维为:虽然纽约GDP是上海的4倍,但上海生活水平已好于纽约?

我虽然经常回答宏观问题,但主要是从经济决策角度出发。

如果从宏观视角来看,上海和纽约的的差距,主要是平台。

上海是在一个新兴发展中国家平台上,纽约是在一个老牌发达国家平台上。

虽然中国改开后四十年增速很快,但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我看来新常态就是中等收入陷阱,大概率很难跨过去。疫情掩盖了很多问题。很多人已经忘记在疫情到来之前中国经济已经失速了,2019年第三季度创下27年来最低的GDP季度同比增速。目前中国经济形势更加严峻,今年GDP增长目标5.5大概率达不到了。恒生指数近日下破三十年均线,是个非常明确的信号了。(炒股的一般看日均周均月均吧,三十年均线是个罕见指标,要不是下破估计没人会看)

总之,中国兴上海兴。

纽约更加全球化,上海更是一个地区中心(东亚,还有东京香港新加坡竞争)。纽约市GDP不到上海两倍,那又如何呢?

举个例子,纽约很多大型金融机构,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有分支机构,所以可以在全球规模的金融市场上赚钱。存在规模效应远比上海的金融机构赚钱。一名统计学博士在纽约金融机构当quant,工作几年后跳个槽拿四十万刀并不算什么特别。但他去上海拿200M就需要非常非常出类拔萃了。未必是他本人有什么变化,平台使然。

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富豪都会到纽约置业。阿里第二号蔡崇信到纽约买楼。(Blue Pool支付1.88亿美元买下中央公园220号大厦位于73楼的顶楼豪宅)但其实全球富豪,中东、印度、非洲、东亚,都是如此。最主要原因恐怕不是为了什么高收益率(纽约房产收益率实在不高),而是安全需要。金融就是玩儿风险。美元资产自带避险属性。

上海的国际化不仅远逊于纽约,还逊于东京、香港和新加坡。

上面讲的是空间属性。时间属性就更不用说了。其他城市,早就经过资本主义数百年发展了,上海在我眼中,也仍然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混合体。当然,背景亦然。

这是空间和时间属性。

从质量上则是,质差得远,靠量来补。我那篇回答里有GDP和人均GDP的例子。纽约市GDP不到上海两倍。但人均大概4.5倍。

很多在纽约的上海留学生,是看不上纽约的。因为他们自己原生家庭在上海往往拥有两套以上内环房子,市价四五千万上下。上海人精明和讲究细节,充满小资情调,生活质量很高。

但他们在纽约的社会阶层,远低于上海。正如过去上海人看乡下人,在纽约老钱眼中,这些发展中国家来的移民,就算富有,也不过是宁波的暴发户进城罢了,哪懂得阿拉上海宁的腔调呢!

更何况大多数上述上海中产土著,上海的房子不过是固定资产,精致的生活也必须建立在精打细算充分利用简中世界的信息优势基础上。在纽约,他们大抵过不上老钱们悠闲自得的生活的。因为此时此地,他们需要重新打拼。所以如果他们吃不得苦,就会回去了。

但大多数人却没有回去。自然也是精打细算过的。他们知道,上海那样的生活,恐怕只在上海上一代人身上有,今天年轻人靠自己能力白手起家是很难过得上的。自己的子女更是如此。

上海人均GDP暗示了每个个体的可国际化比较的创利能力。这才是上海人的价值。但同样一个人在纽约却可以创造4.5倍GDP。你说哪个更让人安心呢?

人的价值就如同一间公司,未来现金流变现比存量资产更能衡量人的价值。你去看港股SOHO,现在市净率多少?0.16。所以上海房子虽贵,但一个上海有房的年轻人,市净率是远低于同一个在纽约的年轻人的。你会说房产随时变现,那不妨去看看东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时候,为什么渡边太太们没能及时变现呢?很明显的道理,当一国房地产泡沫破灭之时,金融管制就会加强。当年日本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大部分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元资产贬值。

还有一个方面难以展开。这其实也和城市本身关系不大。即便在纽约封城时期,纽约人也是自由多了。至于上海人,恐怕只能羡慕贾清扬了,毕竟人家不是上海宁。

论资本主义,纽约无法比肩上海。因为今天的纽约已经被白左自由主义者占领了。在纽约,沃伦和桑德斯可不乏拥趸呢。(此处仅客观描述无褒贬义)去布鲁克林布朗克斯看看,不少人靠食品券和医疗白卡活的有滋有味呢!

一如往常,我准备坐uber回学校,上了车,司机问我:“Hi bro, 去哪啊?”我回道:“哥大。”(虽然我是纽约大学的,但是为了不被歧视,我宁愿在上城下车,等司机走了再走回下城),面相看似很凶的司机也变得轻声细语的说到:“Uh you are fxxking awesome! ”路上司机拉到一位小姐姐,也是一同去哥大的,司机看我们是一个学校的,便说:“你俩运气挺好的,一个学校的呀。”小姐姐听到也来了兴趣问我:“同学你哪个学院的啊?”我回到:“文理学院。”小姐姐兴奋的说到:“哇真有缘,不过没怎么见过你,我也是文理学院的。”接着问到:“敢问你是哪个专业的呢?”看似很稳的我突然慌了起来,支支吾吾的回道:“我是数学专业的,小姐姐你呢?”这时我的背部已经打湿了,原本笑眯眯的小姐姐脸突然垮了起来略有尴尬的说道“啊哈,我还没有declare自己的专业呢。”我暗暗松了口气。司机笑容也更明媚了,说:“我还以为你是纽约大学的呢!最近总有些冒牌大学学生坐到上城,等我走了再走回去!”小姐姐眼神中透出鄙视的轻蔑地说:“什么垃圾水校?也配冒充我们哥大人上人?”一听到哥大这个词,司机投来羡慕的眼光,我顿时吓得脸色苍白,不过还好司机没有注意到。我们两个一起在上城区下了车,我急急忙忙的往纽约大学走去,不敢在哥大停留一秒。到了纽约大学门口突然碰到了刚才那个小姐姐。小姐姐脸色一红说道:“原来你也是咱NYU的人啊。”

住在全美第五的富有社区是什么体验?

悄悄告诉各位New Yorker,如果去Tribeca那一区溜达,会有极大的概率偶遇最近刚发新专的Taylor Swift!毕竟,霉霉在纽约的“豪宅”就坐落在这。

来源 YoTuber JaysDMC

除此之外,Tribeca还住着Beyoncé夫妇Jennifer Lawrence等大家熟知的名人们。

今天就跟着美窝来看看这个云集高身价人群的区域,到底有什么魅力吧。

-01-

优越的地理位置

Tribeca位于曼岛下城靠南,全称为Triangle Below Canal Street,被华尔街SOHO新世贸大楼包围着的一块闹中取静的社区。

在Soho南边的Tribeca少了购物胜地的热闹喧嚣,多了丝文艺静谧的氛围。但它同时还拥有着便利的交通,足有12条地铁线,出行非常方便。

-02-

富有社区

Bloomberg报道,位于Tribeca南端的邮编10007地区跃居全美第五富有社区,这里的居民人均收入高达$87.9万

来源 Bloomberg官网

同时,因为人口密度小,所以没有拥挤的人潮和车流,生活安静闲适。名人明星尤其喜欢这里,因为不仅不会被打扰,还可以享受低调又高质量的生活。

来源 flicker官网

-03-

“学区房”

虽然曼哈顿堪称学区房聚集地,但Tribeca的“学区”尤为突出。在这里,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很优秀。

被称之为满分小学的PS 234 Independence School就位于这里,不仅教育质量极高,还拥有一个很大的操场,这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顿下城非常难得

来源 greatschools官网

纽约市排名前三的传奇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也在这一区。整个社区的教育口碑很好升学率极高

来源 usnews官网

-04-

生活在电影里

每年的电影节(Tribeca Film Festival)为Tribeca这个Old Money聚集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许多名导都会带着他们的新片首映来参加,比如2020年的《蜘蛛侠3》与《复仇者联盟》。

来源 vanityfair官网

时尚又复古的Tribeca还是NYFW纽约时装周的天然秀场。80多个设计师品牌,像是Fendi,Michael Kors, Lacoste都会选择在这里办秀。

来源 Online Tech Tip

置身于复古电影之中,穿梭于时尚名流之间,这可能就是Tribeca居民的日常生活吧。

-05-

复古与潮流的中间地带

Tribeca绝对是纽约市独一无二的街区,既有政府保护的历史地标,复古的石板路比比皆是又注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堪称现代城市艺术的天堂。

此外, 街头巷尾的咖啡店也颇具小资情调。比上城的Old Money Neighborhood更年轻,但也比最酷街区Chelsea多了一份历史的沉淀,这就是Tribeca的魅力所在。

-06-

结语

Tribeca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富人区,低调又不失优雅,成为曼哈顿新贵们的选择。

脸面?脸面算什么?要钱要脸?

纽约地铁已经运行一百多年了,轨道遍布曼哈顿。27条线,每天运输快600万人。这么庞大的系统,翻新要花的钱,因为地铁翻新造成的损失,可能快要赶上新建一个地铁系统了。

翻修地铁花那么多钱,纽约MTA从哪搞?又想问坐地铁的上班族要?涨价?多收费?门都没有!

抛开车站看起来比较脏,列车比较旧这两个很碍眼的缺点。剩下的纽约地铁感觉其实还挺可以的。票价不贵,站点和线路都很密集。要去哪里基本上地铁出来走两步就到了。而相比之下,我去别的地方,从地铁出来,总有要打个短出租,或者走十几分钟的情况。而且纽约地铁是24小时运营的。

综合考虑,虽然看起来脏兮兮,但是捏着鼻子用还是可以的。

感觉就像路边那种公厕,虽然有点脏有点落后,地上很多脚印。但是数量多,容易找到,价格不贵。反正我每天就用一两次,捏着鼻子就忍了。

你要是花大价钱把厕所全部翻修得高大上,然后问我们这种小可怜多收钱。理由还是为了金融之都的脸面?不被喷死就怪了。

我就想跟大家一起开眼界, 我要来分享一幢今年10月才刚刚新发售的全球最细(注意是最细!)的超高天际线豪宅,她一经面世,就成为了纽约和西半球最瞩目的豪之一!

今年这座叫111号楼(111 west 57th street)的最细豪宅刚发售就"一鸣惊人",它直接刷新了前两年由“432公园大道”保持的原有记录,以435米的新高度成为了纽约曼哈顿最新的天际线高楼之一!

当然它的售价也非常惊人,高层复式大平层一套也就4亿元!虽然我暂时是买不起,但对于我们有些中国土豪买家来说真的就是“洒洒水”而已啦~

因为才竣工没多久,111号有部分房型还未售出,帮大家看了一圈,价格随着楼层、户型、景观的不同而波动很大。顶级最贵的这套得6600万美刀!折合人民币也就是约4.5个亿~~

傲视群雄的选址:

111号坐落在纽约中央公园南侧的57街,这里也就是传说中的「亿万富豪大道/Billionaires Row」

划重点!此处的「亿万富豪大道」并不是指单纯的一条街, 而是一片区域!我特意在下图标注出了“粉红色区块”,具体是指以第57街,公园大道(Park Avenue)和哥伦比亚广场(Columbus circle)为交界线,在中央公园前面二排的这块:

▲ 如上图所示,我画出的这片“粉色区域”,这片都属于是「亿万富豪大道/Billionaires Row」,即面朝中央公园的第1,2排;

这条大道上的“摩天大楼俱乐部成员”其中就包括了纽约目前售价最高的“楼王”-公园大道432号、One 57,以及本文的主角-中央公园南220号。

这8座摩天大楼汇聚了全世界超级富有的精英人士,是纽约财富最集中的物业地段。不少人认为这里的房地产就是另一座“瑞士银行”;

总之这里有着占据了“纽约曼哈顿天际”线最顶级的高楼豪宅公寓,从全世界最高的住宅大楼,到美国历史上最贵的超奢华公寓,都坐落在这条街上。

虽然它号称是“世界最纤细摩天大楼”,但它的建造基础在于底部的一处20世纪初大楼,即施坦威音乐厅,没错,111号的“前身”居然就是纽约大名鼎鼎的施坦威音乐厅!

不弹琴的人可能对于「施坦威」这个牌子有点陌生,这里需要科普下,「施坦威」可是钢琴界的“劳斯莱斯”!一架入门款的三角斯坦威钢琴售价都要过百万, 我还记得郎朗之前跟施坦威合作推出了一款“朗朗黑钻钢琴”,全球只有8台,要价高达600万。

作为111大厦前身的“57街施坦威音乐厅”,它曾经是一栋价值百万美元的16层高建筑,音乐厅的内部设计非常夺人眼目,曾登上过《纽约时代杂志》 1923年10月刊的头版,文章对音乐厅大楼大加赞叹!

到了2013年,施坦威音乐厅的故事主角变成了JDS 和PMG开发集团,好在开发商爸爸不是那种土豪审美,而是用艺术的眼光去传承施坦威音乐厅的精神,找来了有名的建筑公司操刀,历时多年打造出这栋全球最纤细摩天大楼。

好了, 再说回111的选址, 站在它的最高处从四个方向俯瞰纽约,得到的是极其稀罕的风景,下面依次为北(中央公园)、东(432 视角)、南(SOHO)、西(哈德逊河)四个方向看过去的景观:

从曼哈顿57街小道进入,可以看到111号的私人车辆门廊入口,全天候礼宾提供泊车等服务。

111号的建筑主体由原有地标性建筑-“施坦威音乐厅”和一栋由纽约事务所- SHoP Architects 新建造的大厦组成。

因为属于两者结合,并且不能够破坏原有的历史建筑施坦威音乐厅,111的地基只有18.5米宽,高度却有435米,所以也被称为“全球最细的摩天大楼”。

从远处看,这栋楼似乎是呈不规则的阶梯形状上升,实际上它更贴合羽毛的侧面形状。

事务所的灵感来源于同属于这片街区的帝国大厦、华尔街一号,以及洛克菲勒30号,这些塔楼建筑的共同传统都是带有一点儿“断续、上升”的设计理念。

区别于纽约豪宅常用的高新科技玻璃铝合金材质,大楼外观主要原材料为“赤陶”(Terra Cotta,没错就是咱们兵马俑的材质),赤陶是纽约建筑很传统的材料,据事务所表示是为了向纽约“黄金时代”地标建筑致敬,使这座纤细大楼与周围古老的地标建筑更为贴合。

纽约最传统地标建筑中,装饰艺术风格的帝国大厦、克莱斯勒大厦,都运用了赤陶和金属材料作为项目外立面的主要建筑材料,使这些材料演变为纽约建筑最传统的材料;

整栋大楼建筑一共有91层,包含了60套奢华公寓,其中除了顶楼2层为平层复式,其余都是我们熟悉的Penthouse大平层!

操刀公寓室内设计的事务所为Studio Sofield,主打明亮温暖的色调,室内净高达4.27米,落地窗从东到西贯穿客厅的整面墙壁,采光效果非常好。

主卧室的落地窗采用了复古的古铜窗框设计,躺在床上就能俯瞰纽约夜景。

浴室的墙壁和地板用的是细白条纹的玉石板材装饰,还有William Holland定制的古典抛光金属独立浴缸,以及在美国有着150年历史的P.E.Guerin铸造的古铜色卫浴五金。

室内的每个五金细节都是一件艺术品,从浴室水龙头到大堂标牌,再到门把手,这些门把手采用类似于建筑物本身轮廓的阶梯式设计,均在PE格林威治的车间铸造而成(这牌子于1925年也在此为施坦威音乐厅铸造过五金,这更像是一种传承);

111号跟另一处豪宅“中央公园塔楼”不一样,会在大楼内折腾一个“亿万富翁俱乐部”,它只专注于每个人的入住体验,比如顶层公共区域设有82英尺游泳池,建筑上空还有私人露天花园,可以让业主小憩或是开派对。

因为才竣工没多久,111号有部分房型还未售出,帮大家看了一圈,价格随着楼层、户型、景观的不同而波动很大。

以下是平层截面图:

铛铛铛, 价格来了,最便宜的房子775万美刀(约5000多万元)就能搞定,最贵的呢——得6600美刀!折合人民币也就是约4亿4220万元~~

怎么说呢?梦想还是要有的, 万一实现了呢?

大家记得点个赞再走喔, 笔芯!

祝点赞的宝宝一夜暴富!尽早买到心中的豪宅!

问题中对“高级感”的判断可能比较主观,硬要说的话就是东京和香港都有曼哈顿化(Manhattanization)[1]的特征。这个词被用来描述通过建造许多高大或密集的建筑物,将城市的外观特征转变为类似于纽约市人口最稠密的曼哈顿区,至今仍是饱受争议的城市发展模式。

库哈斯在《癫狂的纽约》[2]一书中总结了三种特征:网格(Grid)、脑前叶切开术(lobotomy)、分裂(schism)。这三者分别用来描述街道走向对自由的束缚,摩天楼内外环境的割裂(即两者几乎不产生交流),以及摩天大楼内部上下楼层关系隔绝的状况。

如果说这三者代表了题主心中的“高级感”,那好吧……城市改造人算是阶段性成功了。

东京
香港
纽约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三个城市都拥有着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相应规模的经济水准来支撑其密集市区的繁华。除此以外,它们三者的现代化相对国内的一线城市有先发优势,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名片效应和品牌效应。

反观我国的几个一线城市,发展是真的快,也确实相对年轻一些。现阶段顶多算是度过了第一波建设高峰,在城市景观和社区文化等方面还需要时间继续沉淀。

https://www.reddit.com/r/interestingasfuck/comments/gty3ge/20_years_of_development_in_shanghai_china/

作为补充,我觉得所谓“高级感”是城市化和现代化达到一定水准之后,经历时光淘洗筛选的结果。这里面既有城市规划的迭代,城市景观的营造,影视作品的加持,也有社区文化的积累。

我以前的一个回答[3]曾经提到过: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存在着代差。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的比率达到51.2%。而中国2017年城市人口的比率是57.4%。弯道超车再快也不可能补上所有短板。现在看千篇一律的城市高楼群,过一百年如果还能立在原地那就是禁受住时间考验的城市名片了。

一百多年前的纽约街景也谈不上有什么高级感,下图展示的是百老汇街景,密集的电线铺满城市街道的上空,不但不美观而且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Broadway-1885-APL.jpeg

在正式的城市规划法案出台之前,对城市里的土地分区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做法。和现代城市最不同的地方在于,古代城市的分区远不如今天这么多样。除了宗教祭祀、公共行政、商业市集,大部分的生产任务是在住宅区里完成的,比如屠宰一般发生在后院,手工、酿酒和铸造也有相应的家庭工坊,这使得古代居住区的功能非常混杂。[4]

古罗马的城市民居就兼具了居住生活、家庭作坊、仓储、交易等多重功能

而随着工业革命一同到来的还有污染,这一点让工业区必须独立于居住区之外。于是欧美国家在19世纪后期开始了“伪分区法”。这些早期的分区法有的是基于建筑形式的分区,有的是基于地块功能的分区,也有两者兼而有之的分区。

城市规划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划分了城市范围内每一块土地的用途以及与之对应的容积率、退距等限制条件,局部塑造了不同区域的建筑物高差,而这又整体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天际线。

法兰克福的城市天际线,市中心的高楼和周边的低矮住宅区泾渭分明

德国的法兰克福是早期分区法的一个例子。19世纪的德国工程师兼最早开始以现代思想给城市分区的城市规划师Reinhard Baumeister,在1876年写出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早期城市规划著作《Town extensions: their links with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ncerns and with building regulations》,这本书是1880年德国亚琛工业学院使用的第一本正式的城市规划教材。这本书试图探讨工业时代下城市扩张过程中,建筑物需要受到的约束,以及技术和经济上的考量。

一个无法忽略的时代差距是,美国的第一版城市规划法是1916年纽约制定的分区法(Zoning Law)。而我国的第一部正式的城市规划法直到1989年底才通过。

20世纪初的美国开始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建设时期,最初建筑法规对于建筑物并没有天空暴露平面(sky exposure plane)的要求,只有高度限制。1915年落成的公平大厦让纽约的分区法不得不提上日程。该建筑物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并没有采取高层推后(setback)的方式,而是直上直下的庞大体块,落成时是美国使用面积最大的办公楼。

纽约公平大厦

这一行为引发了诸多争议,尤其是高楼遮挡街道阳光的呼声让1916年纽约出台的分区法把摩天楼在高层的收缩变成了强制法规。[5]

1916年纽约分区法规定的高楼缩进原则,旨在为街道保留阳光照射的权利

1916年的分区法影响了大量坐落于曼哈顿的摩天大楼。由于建筑物受到的约束除了高度限制还来自天空暴露平面所产生的退距,城市整体的天际线呈现越往上越收缩的“松树林”特征。

1930年代的纽约天际线:https://buildingtheskyline.org/roaring-twenties/

而另一个重塑纽约天际线的分区法来自1960年代。当时为了满足高层退距(setback)的要求,大多数新的摩天大厦都采用广场或低层建筑围绕以场地为中心的单体塔楼来满足这一要求。而在稍早的50年代,纽约的两栋标志性建筑物启发了纽约市城市规划部,它们是密斯·凡德罗与菲力浦·强森设计的西格拉姆大厦,以及SOM设计的利华大厦。这两栋楼的特征是出让一部分场地作为城市的公共空间,也成为了后来POPS(私人所有的公共空间)的鼻祖。

西格拉姆大厦门前的喷泉广场,利华大厦的绿色庭院

1961年开始实施的分区法有两点更新:

  • 新分区解决方案使用容积率(FAR) 法规代替高层后退规则。建筑物的最大建筑面积是根据对建筑物所在场地施加的比率来规定的。
  • 新分区解决方案的另一个特点是相邻的公共开放空间。如果开发商将相邻的公共开放空间放在他们的建筑物中,他们可以获得额外的建筑物面积作为奖励。(这也是建筑物向上突破的“后门”)

1916年和1960年制定的两版城市分区法让纽约市的步行体验变成了今天的样子:街道两侧是远远超过街道宽度的高楼群,而建筑物和街道所形成的“都市峡谷”[6]成为了壮丽的城市景观。

Planned City Extensions: Analysis of Historical Examples

曼哈顿的城市峡谷,和街道朝向产生的特有城市景观:曼哈顿悬日[7]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rban_cany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nhattanhenge

从现有条件来说,上海是大陆一线城市中最具备“城市美学”和“高级感”基础的城市。原因就是开始现代化的时间早。无论是自1843年开埠以来的城市规划,还是自那一时期遗留下的近现代建筑,相对其他城市而言现代化的底蕴更深厚一些。

一些有历史的现代城市建筑已经转化成了“网红景点”和“经典城市景观”,前者的代表是武康路,后者的代表是外滩,我曾经在能够体现老上海文化的建筑有哪些?问题下做过详细的描述。

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设计者采用外围连续长阳台作为三阶段腰线,同时强化其层次感。
东亚银行大楼是“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的代表之一,其采用复古的轮廓,去除复古的细部装饰,使用现代的几何装饰图案,辅以黑白拼花大理石等装饰,线条简洁、色彩明快。建筑立面形式简洁直接,采用明显的水平向檐口与竖向的装饰线条进行构图,规律的开窗下富有阴影效果的装饰,是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典型手法

回到问题中的东京,纽约,和香港三个城市,这三个城市都到过,但我对纽约更熟悉一些,就以它为例子。

衡量城市化进程有三个比较重要的指标,一个是城市人口总量,第二个是各区域的人口密度。[8][9] 第三个是产业结构,但这一点放到最后再讨论。

图 1. 一目了然的城市化:纽约市的人口在前 100 年增长了 25 倍,在接下来的 100 年增长了一倍多。增长率总体上一直在下降。2010 年至 2019 年人口增长进一步下降,2016 年进入人口流失区域。
图 2. 从五个自治市镇到五个社区:曼哈顿的密度,重点是格林威治村(专栏)。与自治市镇的人口一样,这些社区的密度随时间波动很大,1980 年后稳定在 244 到 505 人/公顷(每英亩 99 到 204 人)之间。所有 22 个社区的范围都在 138 到 505 p/ha 之间,是三倍以上的范围。(数据:曼哈顿密度的兴衰)

比方说一百多年前的纽约,1900-1910年间正是城市人口和社区密度增长最快的年份,其街道布局和两边的建筑风貌和今天所谓的“高级感”相去甚远,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下图是经过上色还原后的1900年的Mulberry Street,位于曼哈顿的小意大利区。

Mulberry Street in color New York City 1900

同样的地点,下图是2021年的样子。

图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Little_Italy_-_Manhattan_(51624758690).jpg

这组照片可能对比更强烈,100多年前纽约下城区的伊丽莎白街简直就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图源:https://www.dmarlin.com/pastprologue/photos/newyork/then-now/

这是如今同一地点的景象:

图源:https://www.dmarlin.com/pastprologue/photos/newyork/then-now/

再比如热门景点时代广场,1920年它长这个样子:[10]

图源:https://ephemeralnewyork.files.wordpress.com/2013/12/timessquarerealold-jpg.jpeg

2019年你再看,这地方已经从富有历史感的商业街区妥妥变成了密集广告牌下的赛博圣地。

图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BVaKsJTErs

1900年左右的华尔街应该算是当时纽约最高大上的核心CBD,然而你还是会看到马车和人共用一条道路。

Colorized by Sanna Dullaway | Photograph via Library of Congress

下图是2014年的华尔街,就建筑物面貌而言几乎没什么变化,最明显的是对交通和人流量的管控。

Photo: Tagger Yancey 图源:https://www.nycgo.com/attractions/wall-street/

所以“高级感”从何而来?不同的地点恐怕会有不同的答案。

  • 对于小意大利而言,答案是在特定的时间段转变街道的交通模式,改人车混行为纯粹的步行街,同时把无序占道变成有序占道,允许沿街商家在遵守管理的前提下占道经营。
  • 对于伊丽莎白街而言,答案是整洁的街道,士绅化的住户和商户,以及已经绝迹的户外晾晒衣物。
  • 对于时代广场而言,答案是琳琅满目的广告牌所带来的视觉冲击,以及跨年活动和大规模人群聚集的参与感和仪式感。当然这种建筑图像也使得时代广场成为了许多人的赛博理想乡。
  • 对于华尔街而言,这个答案是对秩序的维护,对人流和车流的高度控制。街道两侧耸立的建筑物从一开始就是资本的培养皿,只要金融秩序依旧,这里的街区面貌不会发生剧烈的改变。

这些地方的共同点是: 它们大多花费了一个世纪甚至更久才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样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你甚至会看到原有城市肌理的崩坏: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2000年左右的911事件,还有08年金融危机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等等。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并非全然往好的方向发展,举个例子就是如今的纽约天际线比百年前拥挤的多,从观赏摩天楼的角度我个人觉得还是1930年代的密度更舒适,而今天走在中城的街道上你甚至很难从众多大楼的遮挡后发现帝国大厦的踪影。[11]

左图是1933年;右图是2016年。

如果问一个居住时间超过三十年的纽约人,大概率这个人说不出什么“高级感”,只能告诉你: "This is my home." 城市是动态发展的,比起”高级感“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更关心路堵不堵,周边设施完不完善,学区好不好……

另一方面,一个成熟的城市形象必然伴随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潜移默化地让从未到过这个城市的人构建了最初的向往。

比如说作为网红地标的布鲁克林大桥,它出现在至少7部影视作品中。[12]

1982年电影:苏菲的选择
1992年电影:新闻
2001年电影:凯特与利奥波德
2007年电影:我是传奇
2008年电影:欲望都市
2017年电影:疾速特攻-第二章

帝国大厦出现的次数更是频繁,这里就挑几个相对著名的例子:

1996年电影:独立日
2005年电影:金刚

帝国大厦可能是出镜最频繁的摩天楼了……[13]它几乎出现在各个时期的影视作品中,也是纽约大都会形象最初的名片。

图源:http://onthesetofnewyork.com/mostpopularempirestatebuilding.html

还有香港,早年间的港片有太多经典的城市景象得到了传播,比如珍宝海鲜舫,中环,益昌大厦,九龙城寨,中银大厦等等。[14]

盗贼 (2012)、食神 (1996)、传染 (2011)、无间道 (2003)、龙争虎斗 (1973)
中环-半山自动扶梯:《重庆森林》(1994)、《满满的爱》(2010) 和《蝙蝠侠:黑暗骑士》(2008)
鲗鱼涌益昌大厦 : 《变形金刚4:歼灭世纪》, 《攻壳机动队》,

东京在影视作品里出现的次数可能在国际上比香港还要多一些,著名的场景有涩谷,新宿,天空树等等。除了影视作品,漫画,动画,游戏也是这些地标的宣传渠道。

《生化危机》,《通天塔》,《迷失翻译》,《弥留之国的爱丽丝》
轻小说《绯弹的亚莉亚》,动画《夏色奇迹》,晨间剧《海女》,动画《名侦探柯南》

我看到有回答提到街道设计准则的,深表赞同,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上海其实也有非常完善的街道设计导则,网上可以找到2016年的公示稿: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稿

从商业街道、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休闲街道、交通性街道、综合性街道的分类,到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的分级,应该说文件中对于各种类型的街道划分的非常清晰。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稿, 2016,36-37页

甚至具体到对商业步行街的人行道空间也有明确的设想,用简单的手法规整了人行、室外餐饮、和绿化以及非机动车停放的区域,提高了街道空间的利用效率,营造了一个对步行者友好的街道环境。

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公示稿, 2016,59页

虽说像曼哈顿悬日那样的城市景观并非每个现代大城市都能拥有,良好的城市景观依旧可以通过公园、水系、步道、景观带等多种手段来塑造。比如上海近几年对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营造就很成功,是城市景观建设的升级,配合城市天际线一同食用风味极佳。

这就出片效果,还不算高级吗?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 @Archdaily

与此同时,城市公园也在往小型化和便捷化的方向发展。我去年在关于国内一线城市的公园建设问题下曾经提到过分散的公园比集成式的中央公园更符合时代潮流。

2035年上海市整体规划

滨江步道,口袋公园,景观大道等点和线的布局会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城市景观的同时,尽量减少成片公园开发的经济负担。

好在这两年出台了限制政策……要不然就这冒进的超高层建设以后问题可大了。

中国的建筑、城市布局是不是出现了问题?

曼哈顿化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人口和产业来支撑,但国内真正有这个潜力的其实就北上深,否则建出来也是烂尾的经济负担。

就拿我之前居住的费城来说,市中心的百年摩天楼甚至都有空关几十年的例子,繁荣时期的建设成果到了衰退期就是纯纯的经济负担,哪怕单纯持有资产那个维护成本每年也是个惊人的数字,所以必须得租的出去。目前看美国东部的几大城市中还是只有曼哈顿的高楼不愁阔绰的接盘侠。

其实讲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

东京、纽约、香港有它们的特殊性。它们作为高密度的超大都市有着相对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来支撑着每天通勤的人、流动的资本、以及寄宿在高楼间的产业。我依然记得六七年前住在纽约,每天早上搭J线地铁去华尔街那几站,西装革履的都市白领们也不得不挤在沙丁鱼罐头里从价格高昂的城市蜗居前往高级感满满的金融区写字楼,重复着紧张而枯燥的生活。试问这样的生活真的就很“高级”吗?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我并不觉得这三个城市有什么“高级感”。因为一个城市高不高级归根结底还是得反映在城市居民所获得的体验上。少一点充满着拥挤和高价的survival模式,多一点放松和惬意的enjoy瞬间,这才是我心中“高级城市”应当带来的体验。

这次去纽约实属一时兴起,同学在大都会博物馆给我发了一个展览的照片(什么展我下次再说,留个悬念)引得我心痒痒,查了查机票价格不贵,就规划了一个短期看展之旅。虽然短到只有三天,我也是密密麻麻标记了一大堆想去的地方。

你们看看,要在三天里走完这些地方,是不是非常累?

在这些地点里,除了博物馆和画廊,一个很大的分类是艺术书店。我最近对买书非常感兴趣,要不是因为没钱,我能在家建一个图书馆。实际上我在家已经建了一个小型流动图书馆,亏得有互通有无的伊利诺伊州大学图书馆系统,我能借阅到绝大部分想看想摸的书。但借的终归不如真正拥有,况且买书有鉴宝的乐趣,买下的每一本书,我都期待着有一日它能身价倍增。如果你也对逛艺术书店有兴趣,纽约绝对是一个让人激动到热血沸腾的地方。


一. Printed Matter

231 11 Ave, New York, NY 10001, US

我下飞机拖着行李箱就奔去了Printed Matter。

Printed Matter可能是世界上收藏量最大的售卖艺术家书的非盈利独立书店了。这里不仅售卖知名艺术家的作品书籍,还给千千万万无名艺术家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贩卖他们自己制作出版的作品书。我所在学校(芝加哥艺术学院)图书馆有一个特殊藏馆叫做Joan Flasch Artists' Book Collection(再一个悬念,有空我来介绍这个collection),收藏了许多艺术家书,许多艺术家到芝加哥都会预约参观一下这个藏馆,前段日子Sophie Calle来开讲座也特地去了这里。而这个藏馆里许多收藏是从Printed Matter购买而来,每年藏馆工作人员都会去Printed Matter淘一麻袋书回芝加哥。

如果你对制作手工zine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在Printed Matter售卖你的作品。他们有专门的书架免费提供给大众摆放作品,不在纽约的话可以把作品寄给他们,经过挑选后会与作者联系。这样一来,读者也可能在书店挑到一些特别且限量的手工制作的zine。

书店内部:

一本由书封皮组成的书:

书店里还有许多知名艺术家自己出版设计的书,比如我这次就买了Sophie Calle的新作My All


二. Taschen

107 Greene St, New York, NY 10012, US

Taschen是德国的一家出版商,出版建筑和艺术类书籍。Taschen出版了很多价格上大部分人能够承受的艺术书籍,可以好好买一买。纽约这家位于Soho,旁边也有很多好玩好逛的小店。

书店内的设计摆设让人非常舒服。

在这我买了两本书,the polaroid book和New York,都很便宜。

书店的地下一层做画廊用,我去的时候在展英国摄影师Mick Rock拍的David Bowie:

是不是很适合选本书坐在这里看一下午?


. Aperture Foundation

4th Floor, 547 W 27th St, New York, NY 10001, US

Aperture是一家专注于摄影的老牌出版社,这家与Printed Matter很近,可以一起逛。另外Aperture Foundation同时包括了画廊和书店,我去时画廊部分在做Marry Ellen Mark的展。

Aperture在这幢建筑物的4楼,其他楼层也是艺术画廊,非常好逛,纽约似乎很多这种满是艺术画廊的楼,这次我奔了一些画廊去,在它们旁边又发现了许多小惊喜,好爱纽约啊。

进门正对的房间(画廊的左边)摆放了许多Aperture出版的摄影书,这个部分是可供购买的。

再往里走有一个小房间,里边有一面墙的书架和桌子椅子,这部分的书是不卖的,但是可以取阅。这部分藏书大都比较珍贵,其中不乏许多艺术家自行出版的限量书籍,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这里好好呆上一天。我因为时间比较紧,只能挑选一些书进行拍照记录供以后参考,同屋有一个大叔也在跟我做类似的事情。

我在知乎答题女摄影师推荐里提到的Cristina,这里能翻到她以毛主席语录创作的作品实物:


. Dashwood Books

33 Bond St, New York, NY 10012, US

这是一家专卖摄影书的书店,New York Times形容它是specializes in new and hard-to-find photography publications, is among the out-of-the-way, idiosyncratic bookstores that cater to art lovers’ tastes。书店非常小巧,且在地下,有些难被发现。

这家书店里有一些其它书店比较难买到的日本摄影师的画册,店主品味很好,店面虽小但卖的都是精品。

桌上放了Ed Ruscha和Alec Soth

架上的森山大道



在纽约还逛了一些书店,比如同样专注于摄影书籍的clic bookstore&gallery,里面不仅有书有展还贩卖一些有趣的生活用品,店面设计也非常漂亮。还去了一家非盈利书店,Housing Works bookstore,这家书店稍大一些,有一些旧书可以淘,书店内有咖啡馆。另外还有纽约的同学给我推荐的McNally Jackson,她的原话是“They discount new books and have a sizeable art section for a tiny store”,这家书店内也设有一个小型咖啡馆。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想去没来得及去的书店,比如Strand books,Rizzoli bookstore,the ICP store(在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我在纽约的这些天曼哈顿上的店在搬家所以暂时关闭了)。这些书店只能留到下次到访了,如果你去了,希望能跟我分享体会。



注:所有图片都是我本人拍摄的,虽然是手机随拍,也是不希望被挪用的。

位于曼哈顿中城6大道的这家店,是全球唯一一家HBO官方周边的实体店。它的楼上就是HBO的总部。如果你是美剧《权力的游戏》/小说《冰与火之歌》的粉丝,这里值得一去,虽说这些东西基本都能在美国亚马逊上买到。一个好的商业作品,它的周边产品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另外,权游的大火,让HBO店里几乎全是权游的周边,其他周边挤在了一个十分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店里的东西经常变,热销的周边会卖断货。一些销量少价格贵的周边只能从网上预订,比如猎狗的头盔,百花的头盔,无垢者的盔甲,临冬城模型,詹姆、马王、雪诺、二丫、奈德的剑。


附HBO网店的权游页面:http://store.hbo.com/exclusives/index.php?v=game-of-thrones-exclusives&catnvbar=Exclusives 东西比实体店里更多




本人的16年战利品:T恤,热敏杯,无面者硬币。17年又买了“长爪”伞和“狼家盾牌”背包。

Valar Dohaeris.Valar Morghulis


这个帽子不是官方周边里的,NYCC漫展上买的。





这个店面其实很小,不太起眼,装饰经常换。


方头小人是Funko公司的POP!系列产品,在美国很常见。不是很懂为啥把眼距搞这么宽。


下面是昏暗的店内:


厚厚的拍摄花絮,非常想买


囧雪的全名:尤诺-纳兴-壮斯诺(you know nothing jon snow)

以及囧雪的名言:我的手表没电了(my watch is ended)


纽约漫展上有个雪诺懒得弄金属剑,就用这个伞凑活了。雨伞30美刀,质量一般,而且卖这么贵竟然还不带套。


2个U盘的价格,还是比较实惠的,请参照前几年他们刚出那时候的U盘价。那个首相胸针U盘不能别衣服上,遗憾。右边意义不明的剥皮人也许是镇纸的。


奈德的寒冰(开信刀)和铁王座。P.S.剧组用的那个铁王座,在纽约曾经公开展出过。


有好多人物的模型,不一一发了


热敏马克杯,遇热变色。狼家的经常卖断货,龙家的总有货。人人都爱史塔克 everyone loves the starks

1:1首相胸针


冰原狼书立

小恶魔语录,红宝书


马大爷写的世界设定集


二丫的名单


今年一大堆hodor的周边,最喜欢这个。Not all heroes hold weapons,some just HOLD THE DOOR!

右上是充电宝。左下是维斯特洛不同地区发行的“半个金龙”货币。右下是二丫那枚无面者硬币。

杯底藏个狼头,是要吓唬客人用?


多斯拉克语入门学习手册


funko的方头大军


funko的圆头大军


众多冰火桌游之一

罐子和坑钱的装饰品

龙爪杯,霸气




The North Remembers!

P.S. 熊家格言是 Here We Stand

纽约沦陷了!不是被外国军队攻占,而是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超级大暴雨袭击了,全城2300万人受灾!目前,纽约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

市民想逃也逃不了,交通几乎瘫痪!街道变成河道,就连地势高的机场都被淹了,航班也停了!地铁站还出现倒灌水,都成人工瀑布和山寨版水帘洞了!

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那么的渺小!哪怕是超级大国也无法躲避自然灾害!为什么今年那么反常呢?不管是我们国内还是国外,今年怎么那么多特大暴雨呢?不管是我们的北方还是南方,都持续发生水灾,哪来那么强悍的能量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呢?真的都是大自然的力量吗?人为因素有多少呢?

会不会是某种阴谋?例如,有敌对国家在对我们使用气象武器!气象武器对美国来说,早几十年前就有了,还在越南战争时用过!对于纽约这次超级暴雨,有没有一种可能是美国在测试新的气象武器呢?这种可能不排除!气象武器的危害也是非常大的,足以让整个城市受灾,交通瘫痪,给对方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许以后这种极端天气估计会经常发生!

对于这次纽约沦陷了,2300万人受灾,咱们表示非常同情和给予深情的问候!联合国估计很快跳出来呼吁大家发挥人道精神了!那么,我们应该给予援助吗?大家觉得呢?

中秋节这天,许多纽约华人叫苦不迭,因为这几天纽约一直下大雨,使得很多地方变成了水乡泽国。住地下室的地下室淹水,开商铺的仓库淹水,连上班族都面临出行问题,又是一个“难忘”的中秋。


纽约市内地铁、街道多处被淹,城市交通陷入瘫痪。纽约州州长凯西·霍楚尔9月29日(中秋节这天)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不仅外面是一片壮观海景,连纽约市区内一些民宅也在不断进水。
美国一些网友还在网上恶搞纽约,说可以提供“舰艇出行”服务,一些纽约人还信以为真去跟他们联系。


这居然就是公知吹得神乎其神的纽约下水道,全世界最完善的排涝系统。
以前,公知们利用信息差和话语优势尽情地神话西方城市,城市排涝就是其重点之一。

明明都是在人间,它们却要给我们的大脑植入一个天堂般的西方。
感谢互联网吧,让我们可以不断地看到公知编造的神话一个接一个地破灭。
纽约这场暴雨就是其中之一。


还要怎么夸纽约呢?大水很清澈吗?

不过,建议那些夸纽约大水很清澈的人不要去品尝。因为这几年每逢暴雨,纽约下水道因堵塞而导致粪便倒灌的状况经常发生。


由于恶臭弥漫,许多有经济条件的家庭都住进了酒店,等待大水自然退去。
没钱的,只能忍受香甜的空气。

很多人听过这样一句话:验证一座城市是否发达,一场雨足矣,最好是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他三个小时。如果你撑伞溜达一阵,发现裤腿虽湿却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那么,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城市。


这是台湾省作家龙应台说的,她当时是针对大陆城市淹水问题在那里矫情作态。

“舆论效果”很好,把很多人忽悠得五迷三道,各种反思。

然后,大陆知名人文类杂志《三X生活周刊》于2018年7月又抛出一篇长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
文中引用龙应台的话,再把话题引向纽约。从1865年纽约开建下水道说起,一直写到2018年4月,还特别夸赞了皇后区和布鲁克林区(偏偏是这次受灾最重的两个区)。

结论是:从防涝效果来看,纽约的下水道系统相当完善,堪称“良心”,值得学习。

抛开事实不谈,文中的纽约下水道就是龙应台们希望我们相信的“良心”

然而,当纽约“海景”呈现在大家眼前时怎么办?它们就自觉地“不看不听不说”。
虽然无力圆谎,但装聋作哑还不会吗?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想陈述事实,而是另有图谋。
纽约灾情如此严重,街道几乎成了河道、地铁站如人工瀑布、LaGuardia国际机场被淹,航班暂停、公交车里的水都淹没脚踝了,民众只好站在座椅上躲水……政府呼吁“非必要不出门”。
那么,它的降雨量很大吗?以纽约近年平均量来看是比较大的(最高229毫米),不过,只相当于郑州暴雨的三分之一(624.1毫米)

2021年,美国《纽约时报》那些编辑可是天天“心系”郑州,各种阴阳怪气,各种体制问题。


《纽约时报》英文版在2021年,蓄意抹黑郑州灾情,借题发挥,完全丧失了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径极度令人恶心。


而是这些中版文写手,更是用心用力地诋毁中国,诋毁郑州,要利用中国灾情来刺激中国网友的情绪。
看了她们的文字,仿佛都能听到她们对郑州灾情的笑声。
然而,她们现在正亲身体验什么叫水乡泽国,什么叫被政府抛弃,但她们却不吭声了,哪怕她们就在纽约涉水而行。
你不觉得这种人的行为跟龙应台很像吗?是很像,因为都是在为同一个老板服务的。
按照龙应台的说法,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已经被踢出先进城市行列了。没想到回旋镖这么狠吧?
《纽约时报》不发文批判美国体制问题,就等于问题不存在吗?
纽约排涝问题并不是这两年才发现的,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一个世纪下来,无论当年美国多么先进,现在的基础设施都已经太老旧了。纽约每次下大雨,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都是重灾区。不下雨,道路也是坑坑洼洼。

但纽约州和纽约市政府就一直没有拿出整体解决方案,它们永远在维修,但永远也无法完工。

纽约不是没有钱,市政府经常有拿出“维修排涝系统”项目进行招标,但这些公司标到项目后,就开始偷工减料,然后工期一拖再拖,三个月的项目拖成一年是常有的事。

这样,政府只能不断加钱,延展合同工期,直到将它们喂饱(完工)

所以,永远不能完工是利益最大化的最好办法。
这背后是什么问题?就是中标企业、政府、议会、联邦监管机构多方在共同进行利益分赃。

在体制上,以纽约现任市长亚当斯来说,他要做的就是吸收选票,而不是改善基建设施。因为他能否当上市长,取决于选票,而不是能力和责任心。
因此,纽约市政府宁可将钱拿去“收难民、养难民”(中美洲非法移民),拿去支持LGBT项目,也不想投入基建。

整个美国都这个德行,夏威夷火灾不是刚刚过去吗,有哪个官员被追责了?

同样,纽约水灾也不会有官员被追责。

纽约水灾年年都是靠大自然解决,毕竟靠海。
一任市长四年,一项大型基建往往要八年十年。亚当斯如果费心费力搞基建,政绩算谁的?
共和党要是上来,亚当斯就白忙了,何必要为他人做嫁衣?反过来,共和党的市长也不想这样。这已经是一个无解的体制问题。


还有,当灾情发生时,美国有组织的救灾队伍在哪里?受灾民众自生自灭。
实在说不过去了,就甩锅给全球气候变暖,再来点“政治正确”的套话。
美国媒体对本国灾情的报道已形成套路:灾情不重要,重要的是救出了一只小猫、一只小狗……处处充满着对生命的关爱。
没事就造谣搞别人,找几个龙应台之流的人物或媒体去帮它们“干活”。

这次纽约水灾,所幸没有出严重死伤的情况。但明年呢?后年呢?危险依然存在。
如果这次是郑州2021年的降雨量,纽约人能不能逃出去都是问题。

一些美粉老是吹纽约百年下水道可以开车通行,同时吹“德国下水道”、“日本下水道”,还有“德国油纸包”也是经典老梗。

其实,它们就是想传递一种信息:西方的必定是科学的、先进的;而中国的必定是野蛮的、落后的。

而且还不允许你说西方的问题,一说就是“比烂”,要不就说“美国城市水灾,不等于中国城市水灾就可以被合理化”

再怎么被打脸,它们还是有话术应对。
纽约的华人这两天在海外短视频平台上传了很多自拍的视频,有说英文的、有说普通话的、有说广东话的……全是吐槽和质问纽约市的。
不知道龙应台她家是不是断网了,这时,她居然不问问纽约的良心在哪里了。
实际上,全世界各个城市都会面临天灾风险,这是市政无法回避的难题。
关键是拥有资源分配权和调度权的各级政府,有没有把人民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防灾、救灾、善后三大环节,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战斗力、组织力。
也只有拥有这种能力的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


祝大家国庆快乐!吃好玩好!

随机内容

平台注册入口